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From Apple Music to Spotify

16 年 Apple Music 在台灣上線後,便開始訂閱,至今已經 5 年,前陣子改為訂閱 Spotify,沒想到,甫訂閱便發生大規模帳號密碼外洩的事件,而我也是受害者之一,雖然已經將密碼重設,但是目前依舊可以在裝置清單中看見駭客的登入裝置,這作為一個提醒自己密碼管理重要性真的是再適合不過。有鑑於此,便開始認真管理自己的密碼,過去,密碼管理方式是使用腦袋強記多組密碼,但隨著年紀超過 35 歲,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記得那麼多東西,雖然之前曾經使用 1password,但是沒有真正的落實不同網站不同密碼的原則,後來甚至用最懶惰的瀏覽器紀錄密碼的功能,罔論定期更新密碼。最後,我選擇 KeePass 來進行密碼管理,將所有的網站都各自設定高強度的密碼,可開啟兩步驟驗證的網路服務,還是不嫌麻煩地都開啟,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帳號密碼的安全性。

回到 Spotify,它提供不同串流音質的選擇,且播放程式執行流暢,在 Windows 的使用體驗顯然更勝於 Apple Music,想想那肥大的 iTunes(喔天那)。但,Spotify 將 Podcast 整併進去資料庫,我認為會讓版面顯得凌亂,這兩種不同的類型應該還是要做個切割才好。以曲目來說,我沒有感受到明顯的差異,只是 Apple Music 提供 iCloud 音樂資料庫的功能,這功能對於本身即有一些音樂的使用者來說是友善的,畢竟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有辦法在串流平台上搜尋的到,以我喜歡的樂團 65daysofstatic 來說,便有許多專輯是兩個平台都未收錄的。

Since Apple Music started in 2016, I had subscribed it. In November, I switched to Spotify. But it had mass user data leaking, I was the one of the 35,000 victims. Even now, I can still see the login device name in the app. So, I started to use password management app, which I choose KeePass to do this job. And, turn on the 2FA to make the account safer.

Back to Spotify, I think the streaming quality is much better than Apple Music. Second, the app works smoothly in Windows. But I really don't like the podcast feature in Spotify, which is annoying. But I still missed the feature of Apple Music's iCloud database. It is quite friendly for the listener with lots of music. After all, there's still some music that these platforms don't provide.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4 months with Nokia 8110

說實在,我沒有料到自己轉換使用「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會如此的順利。

從使用多年的 iPhone 轉換成 Nokia 8110 至今已經四個月,8110 是一支搭載 KaiOS 的按鍵型手機,可以用來上網,但你絕不會想用它來上網,但是可以使用它來做行動上網熱點,曾經在出差時用過一次,這個功能對於電力的消耗大概是半天一顆電池。前陣子 iPhone 12 推出,自己曾偷偷到展示店去把玩 12 mini,其小巧的外型深得我心,但價格可以買十支 Nokia 8110,想一想還是作罷。如果真的要連網路辦事,還是使用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比較舒服,手機就讓它保持原本的通話功能即可。

當然,自己也曾經想讓 8110 變得「智慧」一點,就拿行事曆來說吧,8110 內建的行事曆軟體不支援 Google Calendar,加上資通安全管理法甫在學校推行(教育雲/伺服器集中管理),為了將行事曆同步至 8110,將原本存放在 Google 的行事曆及通訊錄移動到自架的 NAS,但是成效實在不佳,主要是受限網速與 NAS 處理器與 Google 相較,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後來便放棄這個方案,走回存放 Google 的老路。因此,8110 對我而言,單純只有電話的功能,當然有時會拿它來當手電筒。

「捨棄智慧型手機,使用功能型手機」對自己的影響?

我認為是優點多過於缺點,包含自己不會再低頭看手機,不會時時檢查是否有人傳訊息,或者是瀏覽社群網路的資訊流,離開辦公室之後便是真正地離線,返家後更能專心陪伴家人。前陣子看了 Netflix 的電影「智能社會:進退兩能」(The Social Dilemma),真的很慶幸自己已經脫離這個智能社會,不能說完全,但至少,我可以控制自己進入智能社會的時間,以及方式。

Be honest, I didn't expect the "Transition" going so well. 

I have used Nokia 8110 for 4 months(iPhone before). Nokia 8110 is a feature phone with KaiOS. It is OK to go surfing, even though not friendly. But it can be used as a WIFI hot-spot, which consumes a battery in 4 hours. When the iPhone 12 went to the market, I went to store to play the lovely 12 mini. I really like it! But the price is too high to afford. Second, using a tablet or laptop is much comfortable than the smartphone.

Of course, I tried to make 8110 smarter. For example, the 8110 stock calendar app don't support google calendar. Besides,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afety Law just announced. I moved my calendar and contact to my NAS in order to make calendar sync with 8110.  But it is not efficient comparing with Google. So, I gave up. At the end, 8110 is still a feature phone for me. Sometimes I make phone call, sometime to make it a flash light.

Is is good to use feature phone?

I think the answer is YES. I don't need to check my phone to see if anyone message me. Or to read the social network stuff. When I get off office. I am offline. No more emails. No more messages. I can companion my family with no interruption. When I saw the Netflix movie "the social dilemma".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situation now:leaving the digital society. Not totally. At least, I can control when and how I go in it.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經營十四年的部落格

通常都是這個接近年末的時間點,會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有個部落格,上禮拜花了一些時間整理這個經營十四年的部落格,雖然沒有多少文章,也沒有多少人訂閱,但它就這樣默默地存在,看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是個很有趣的感覺,刪除了一百多篇廢文,也調整了一些缺圖的文章,讓版面稍微好看一些,並且整理文章的標籤(分類),讓標籤名稱看起來較為精簡。

經營部落格的目的純粹是記錄自己的人生歷程,從大學到工作,結婚、生子、舉家遷移東部,這些改變都可以在部落格中看見,與手寫筆記相較,部落格是一個公開的環境,因此比較不會記錄私密的事情,它屬於一本公開的日記。

從二十二歲到三十六歲,這十四年的光陰,片段地記錄在這本公開日記中。能夠持續多久,自己也不清楚,開始到台東工作且兩個孩子出生之後,發表文章也銳減,不代表我沒有認真做紀錄,而是我在認真過生活,扎扎實實地把握每一天。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自己的特教自己救

由張正芬教授頒發論文發表證明(右方戴眼鏡者)
由張正芬教授頒發論文發表證明(右方戴眼鏡者)

師大洪儷瑜教授於今年特殊教育年會的年刊序提及,「對於許多無預期的改變,一個人或單位單獨面對這樣的事實,確實難以兼顧,但是如果能夠一群人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合作,眾志成城將能有效地透過改變來成長。」引用洪儷瑜教授這一席話來敘述過去這一年我們做的事情,可以說是再貼切不過。

 
與特殊教育學會洪儷瑜理事長合影(中間戴眼鏡者)
與特殊教育學會洪儷瑜理事長合影(中間戴眼鏡者)

2019年9月10日,教育部公告「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及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其中對於高中資源班教師的不合理規範,迫使讓我們展開為期一年的請願運動,最終成功影響了教育行政規範的制定,以及促使教育部對於高中資源班人力資源進行合理化的調整。2020年11月28日,我們在特殊教育學會年會進行論文發表,題目是「來自基層的聲音一群高中資源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行政規範制定的行動歷程與反思」,這份簡報完整記載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有興趣者可以自行下載。

與聲暉聯合會莫素娟理事長合影(左)
與聲暉聯合會莫素娟理事長合影(左)

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陳杉吉老師合影(左)
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陳杉吉老師合影(左)

國立高中資源班教師是教育界的少數族群,如何在人數單薄的情況之下讓主管機關聽見我們的聲音,「合作」便是唯一的策略。因此,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及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過程中給予我們強烈的支援。另外,感謝聯合新聞網、公共電視及政大大學報,對於請願運動的新聞報導,讓閱聽人知道學校究竟發生什麼事。更重要的是,感謝一路走來相互扶持的高中資源班教師! #自己的特教自己救

簡報下載:https://tinyurl.com/ybggkvdd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y11p0zwIK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