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雜草叢生的部落格

什麼,都快11月底了才更新6篇文章。「我累了嗎?」

最近家中非常地忙碌,因為現在是花生的「採收期」,農夫會把他們收成的花生帶來給我們「加工」,將花生做成「花生油」;此外,冬天亦是「麻油」銷量最高的季節,因為冬天要進補嘛,所以我們也要排時間將國外購買的「芝麻」,加工製作成「麻油」,好應付客源。

除了家中的工作之外,我還接了兩個家教,都是國小生,一個禮拜有4個晚上要上家教,好拼阿我,怎麼這段時間那麼拼命賺錢呢。

深深體會到「用時間換金錢」的涵意。

不行,我得規定時間來更新部落格!(學生乖乖寫功課喔,老師要打部落格了)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LOMO風



這張照片是用Canon EOS 888所拍攝,地點在台中火車站的20號倉庫。這是牆壁上的一小塊塗鴉(亂畫),棕色、藍色、紅色、紫色、黃色、黑色的蠟筆線條分布在灰白的水泥牆上面,那時候是下雨天,我在牆邊蹲了下來,很靠近拍了一張照片。洗出來後,才發現竟然產生了LOMO的效果,真是神奇。
底片相機總是帶給人無限的想像與驚奇,快門按下與相片到手的那段空白,讓拍攝者與相機有了一段寂靜的對話,這段空白亦是藝術萌芽的時刻;數位相機可讓人輕易的即時預覽及檔案刪除,雖然方便,但是無形間也讓許多好作品或者好構想石沉大海。
預計在12月份購買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如果沒意外,應該會購買Olympus E-520搭配餅乾鏡,為什麼想買Olympus的相機呢,可能是相片的感覺吧,看來看去,還是這個廠牌比較合我的胃口。
還有一個月可以慢慢思索,攝影對我來說究竟是什麼。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教書,七十日

 轉眼間,兩個月就過去了,不只學生想吶喊,我也想。一個禮拜十八堂課,聽起來挺多的,可是實際教起來,感覺也還好,我想可能是課表安排的非常人性化吧! 禮拜二和四的下午完全沒有課,可以讓我好好地運用,看是要備課或是運動,都非常地自由。而且,我有4堂體育課、2堂電腦課,這些藝能課上起來並不會消耗太多的「精神力」。簡言之,十八堂對我來說,負擔並不重。
最近正在進行一個Project,我想幫學生做個學習紀錄,可能用網站或者部落格的方式呈現,所以這幾天都在幫學生拍照,當你看見一個老師拿著相機在追學生並且喊著「站住,手舉起來」,請別驚訝。你知道,國中生是非常好動地。兩個月了,來做些東西吧,教具比賽,或者學生的紀錄,來吧。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2008年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下)

後來,又去看了幾部紀錄片,有備忘錄、迷城、穿越森林、小城、停不了的城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穿越森林(Transylvanian Timber)。

Fading
小城

15分鐘的短片,紀錄台中水湳機場旁的眷村,拆除前的一刻,片中訪問幾個當地的榮民及幾位眷村子弟。老實說,這部影片挺沉悶的(還好只有15分鐘),我想這就是紀錄片吧;導演的拍攝的重心,不是很明顯,我搞不清楚他想要詮釋的東西是什麼。

Invisible City
備忘錄

新加坡的紀錄片,我蠻喜歡的,片中用一些影像及照片來述說新加坡的歷史,並且訪問當時做這些紀錄的作者,動機為何,感受為何,讓我對新加坡這個國家有不一樣的認識。

The Rising City
迷城

介紹澳門在博弈業進入後的改變,透過幾個人的訪談來了解當地人的感受。這部片子製作的手法感覺非常地不成熟,好像是用Windows Movie Maker或iMovie做的。

The Shifting City
停不了的城市

Well, 這是第一部讓我睡著的紀錄片。整部片子就在巴塞隆納卡邁爾社區散步,總計九十分鐘,雖然偶爾有穿插旁白,但我還是睡著了。

Transylvanian Timber
穿越森林

散步完,接下來坐火車吧! 這條鐵道通往山區的伐木場,整部片子完全沒有旁白,不過,我很喜歡,感覺就像是真的坐上了那班火車,有時候穿插幾個工人及牧羊人,他們有的微笑,有的面無表情,就靜靜地看著鏡頭,半句話也不說。

總結

這次的紀錄片展,一共看了11部的影片,好過癮阿。如果要我選出心目中的最佳紀錄片,那得獎的有:
  1. 墨瓜尼加和眾國
  2. 另一道圍牆
  3. 巴肯白人汪汪叫
接下來,金馬影展將要在台中舉辦,目前已經鎖定了「我和我的小鬼們」,到時見。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PP8 台中場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Punch Party(下面簡稱PP),地點在台中市21號倉庫,這次是PP第一次在台北市以外的城市舉辦,地點蠻特別的。

部落客真人版

這是PP8的講員,他們大部分是網路「高流量部落客」,也就是說有很多人會看他們的文章(是這樣說沒錯吧),像是廢業青年,我相當欣賞的一位部落客;卡謬佬,畫風我很喜歡的插畫家;工頭堅,第一位當上節目主持人的台灣部落客。 另外,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是Twitter上面的熟面孔,亮媽、Fred、小恩恩、凱特等等,所以每次的PP,都像是「初次見面,請多指教」大會,看看部落客(推友)到底長的什麼樣,就像是講員馮小非說「原來卡謬佬(講員圖左四)看起來還蠻正常的」。

達人不必在他方,但

這是PP8的主題,希望邀請在台北市以外的知名部落客,但事實是,他們大部分都是台北人阿。而且,台下的聽眾蠻多也是台北人。沒辦法,就像卡謬佬所說,台灣只有兩種人:
  1. 台北人
  2. 非台北人
尤其是在網路的世界,在網路人口眾多的台北市,造就出許多高流量的部落客,似乎也見怪不怪,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文筆或者觀點都很不錯。所以這次的PP8,就我的感覺,和台中這個都市的連結性,還是不強,就拿開場的卡謬佬來說吧,他從台北搬來台中已經三年,雖然他用他的風格來介紹這座都市,但以中部人來看,他點到的都只是皮毛(而且還是偏見),像是黑槍、金錢豹、便宜的傳播妹、拜拜抽汽車等。如果PP8和當地文化的連結性再強一點,我覺得才會更符合Web 2.0的精神,不會流於「台北人自High」的無限迴圈。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2008年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上)

上個禮拜五,國立台灣美術館展開第6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時間從10月31日到11月9日;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觀賞了6部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紀錄片,真是過癮阿,重要的是單場電影票價才30元,而且「有些紀錄片現在不看,一輩子都不會看(抓)到了」。人生紀錄片 我愛看各種類型的電影,但我更愛看紀錄片。電影,是由演員的詮釋、配樂的點綴、特效的裝扮、劇情的潤飾所調配出來的一道菜,美味且讓人難以忘懷;而紀錄片,就是人生,雖有苦澀但會帶來改變。

我的紀錄片清單

這次有機會、有時間去欣賞這麼多種紀錄片,真的讓我很興奮,下面將簡單分享幾部紀錄片的觀後感。

Wall to Wall - From Berlin To Ceuta
中譯:另一道圍牆

西歐近年來外來移民的人口不斷增加,從東歐、北非等國家移入,亦或是從鄰近國家遷移到富庶的鄰國,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更好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分別呈現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民,道出他們的心路歷程,外在環境的艱辛及內在心境的衝突。這部電影讓我對於歐洲的移民有更深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同時檢視台灣社會,同樣有來自各處的移民,不管是幾百年前的閩南人、客家人,或是近年的新住民、外籍勞工,他們共同著創造台灣的新價值,讓這個社會充滿著多元的文化。

All White in Barking
中譯:巴肯白人汪汪叫

看到中文的片名,真的不知道該哭還是讚賞翻譯者的創意。電影真的不是在說一個叫做巴肯的白人,一直在汪汪叫。而是,巴肯(Barking)是英國的一個小鎮(我很好奇,如果這個小鎮叫做謬英(Meowing),那片名不就要改成「謬英白人喵喵叫」),這個小鎮原本是個以白人為主的社區,近年來,有許多的外來移民遷入,改變了這個社區的文化,紀錄片從幾個白人居民的角度來看這些外來鄰居,他們充滿偏見的態度、全然無知的理解及沙文主義的作祟,讓我們也檢視我們自身,是否也有如此可笑的個人喜好(Personal Preference);片中的這位老先生,他說他比較喜歡與白皮膚的人為鄰,是他個人的喜好,所以最後,他搬出了巴肯社區,到了一個白人比較多的地方。

Letter to Anna
中譯:給安那的信

安娜‧波莉特科夫斯卡雅(Anna Politkovskaya),是個俄羅斯的記者。他專門揭露俄羅斯政府的惡行,尤其是對車臣的戰爭,他在2006年10月遭到暗殺身亡,原因不明,但外媒都認為兇手是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亭。這部紀錄片,沒我想像的好看,去看的原因,是因為我對於這位勇敢的記者相當好奇,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阿,偉哉。

Megunica
中譯:墨瓜尼加合眾國

這是我目前看到最有創意的紀錄片。一個街頭藝術家(Blu)到南美洲旅行,每到一處,便找個建築物開始他的塗鴉創作,好看到我不知道要說什麼。

The Description of Bankruptcy
中譯:泡沫人生

卡債,勞工,韓國,自殺,沉悶,死亡,希望。這是我的感想,請自由發揮。

350 Meters
中譯:350米

這部紀錄片的背景是澳門,藉由一條老街24小時的作息,和許多人物的訪談,帶出他的主題:現代(博彩業)與傳統文化的衝擊。蠻有趣的紀錄短片,如果他可以來鹿港老街拍攝,應該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