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京都自由行

趁著暑假結束前,和家人到日本關西旅遊五天,其中一天,我們脫隊自由行,目的地就是京都。

這次的旅行共有五天,原本第四天旅行社安排環球影城,但是我們想說來試試看自由行,便在網路上找了幾個想去的地方和想參觀的小店。第一次的自由行,就當作是練習吧。早上,搭乘JR新幹線從新大阪到京都 第一次搭乘日本的運輸系統,不管是火車或者新幹線,都感到十分的熟悉,因為這和台灣的捷運及高鐵幾乎一模一樣。搭乘新幹線到京都,比我想像的還要快速,只要大約十多分鐘。

這次到日本,特別觀察日本的上班族,發現他們人手一支手機,絕大部分的人都在使用,而且款式都很一致:掀蓋式、大螢幕。當車門一開,上班族就一窩蜂地衝出去,感覺就像是百米短跑,好刺激。 在書上看到京都的電車,就讓我想起澳洲墨爾本的輕軌電車(Tram),所以我們安排搭乘嵐電到終點站:嵐山。

復古的嵐電行走在道路上,旁邊的車子靠得很近,乘客都是日本人,感覺非常特別,大約20分鐘,我們抵達嵐山。前天的行程,就有到過此地,時間接近中午,於是我們就在附近找個地方用餐。我注意到這家餐廳有推出地方風味餐,也就是地產地消的理念,運用當地的食材所料理的餐點。二話不說,我就點這道菜啦。味道還不錯,特別是那碗飯,不知道是用什麼醬料去做的。接著下午我們要到這個地方,於是我們就搭乘阪急電車,到桂站後,步行約莫十分鐘,就到了我們要參觀的地點:山田製油

第二天有特別步行到信三郎布包,但是沒有營業,所以這天自由行,是絕對要造訪的。結果,我和太太各挑了一個喜愛的包包,真是好看耶。龍馬,在這次的關西之旅,可以說是天天都會看到龍馬相關商品海報,今年真的是龍馬之年。所以,我們就去醡屋,龍馬的景點之一,去參訪這位日本的歷史人物。這次的日本之旅,味蕾上面的驚奇就是吃到這家蕎麥麵,真的很特別,蕎麥麵和山藥泥似乎天生就要在一起,入口即化阿。在自由行的尾聲,我們還去了便利堂,一家販賣明信片的店面,裏頭的明信片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幾乎全日本美術館販賣的明信片都可以在這裡買到,熱愛收集明信片的我們,在裏頭挑選不少張呢。以後去日本,就是要自由行,而且,京都是我們必再造訪的地方,因為它真的很美,就如同位於南半球的墨爾本。

Kyoto, see you soon.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HTC Aria入手

2007年,iPhone發表,那時心中一直想要擁有一台,但是我卻選擇Windows Mobile系統的HTC Touch。2010年,iPhone 4發表,心中依舊很想擁有一台,可是我卻選擇Android系統的HTC Aria。搞什麼啊。
 

我是一個蘋果愛好者,目前身上用的蘋果產品只有iPod,而它還是四年前購買的,可見我是多麼的愛惜它阿。如果Hacintosh也納入的話,那麼這台由MSI Wind U100跑Snow Leopard的小筆電也算其中一員,那就算0.5件吧。

每次去百貨公司,經過蘋果的商店,勢必會繞進去,摸摸iPod Touch,端詳Macbook Pro的設計,就會感嘆蘋果的美學是如此的經典。
Everything is simple.

這次去關西旅行,當然沒有錯過到大阪的蘋果店去摸一下iPhone 4和iPad,把iPhone的螢幕貼近到眼球前面,好好看清楚什麼是Retina Display,螢幕的解析度真的很讚,超細緻的。我用破爛的英文詢問店員是否有iPhone Unlocked版本,他搖搖頭說沒有,殘念,如果有的話,說不定這篇的文章標題就改成iPhone 4入手

回台灣後,有時間就會google iPhone 4的新聞,看他何時會上市,但這一切都在我去通信店後改觀。天那,我居然買了HTC Aria,其實也還好,價錢和iPhone比起來,親民許多;外型比較符合我的需求:小;螢幕解析度雖然差了很多,不過尚可接受;Aria的反應速度,不快但可以接受;期望的基本功能都具備:無線網路、電子羅盤、藍芽、GPS,所以我就買了,我就買了HTC Aria。

這幾天使用下來,覺得Android Market的APP乏善可陳,但是,只要他有Twitter的APP,其實就夠了(我的需求超容易滿足說)。我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就是發推(tweet),除此之外,就是接打電話。當然,收發Gmail的功能也很棒,讓我不用開啟電腦就可以無痛收信,我愛Google的服務,因此我選擇Android,希望將來Google可以走得好好好,不要變成孤兒系統,就如同Windows Mobile。要特別稱讚HTC Aria收聽廣播的清晰度,居然比我車上的還清楚;還有那超迷你的充電器,加分!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國富米,第一季


你為什麼要種田?
因為我喜歡雙腳踩在濕軟泥土上的感覺。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抽穗開花期



夏至過後,中南部的稻田進入收割期,我比其他人晚一個月插秧,因此收割日期大約在七月底。自從上次施灑肥料後,稻穗似乎又長大不少,隨著稻穗的重量增加,水稻亦漸漸地低下頭來。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遲來的穗肥



趁著端午節的空檔,將之前的堆肥裝袋,運到田裡施灑,我們設定一分地大約施灑100KG的堆肥,三分地共需300KG的堆肥。原本是預定上周就要施灑穗肥,但是遇到連日的大雨,讓我們不得不延後,今天到田裡赫然發現一件事情:

水稻抽穗了阿!!!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GR Digital III

原本使用的GRD I因為一場小意外而損壞,造成鏡頭無法收回,一個月前已經送回原廠,但遲遲沒有消息,連一通電話都沒有XD。GRD I是在2007年底購買的,那時候買的是水貨,因為GRD II已經上市。算一算,使用GRD I的時間大概有兩年半,蠻習慣它雙滾輪的設計,喜歡它黑白照的顆粒感,信任它白平衡的準度,這都是為什麼會繼續選擇GRD的原因。

候選名單

要買GRD時,事先當然也有考慮其他機型,像是Olympus EP-2、Lumix GF-1、Lumix LX3、Sigma DP-2、Ricoh GXR,或是即將上市的Sony Nex 5。我需要的是一台方便攜帶的小相機,因此體積要小,所以EP-2、GXR、GF1、NEX5先排除,它們都屬於交換鏡頭DC,體積相較其他是比較大的,而且,防潮箱裡頭還有一台DSLR,沒有必要增加口袋的負擔。只剩下DP2和LX3,DP2我是沒有實際操作過,但聽說讀寫速度很慢,即使我非常喜歡它拍出來的樣子;LX3的金屬質感很重,我不大喜歡,所以這兩台又排除了XD。

硬體的改變

最後,還是選擇我比較熟悉的GRD,從第一代跳到第三代最不習慣的就是這三吋92萬畫素的螢幕,還有就是後端旋轉按鈕的更改及較厚的機身。再來就是它的色澤,就如同euyoung所說,GRD III的原廠色澤設定非常的鮮豔、符合大眾的需求,其實在購買之前,我也一直猶疑,不知道是否要下手,深怕花那麼多錢買的是一台我不喜歡的相機。這次的選轉盤多了很多的設定,說實在,我在GRD I時只會使用A模式,其他模式幾乎沒有用過,所以這眼花撩亂的旋轉盤還蠻困擾我的。1.9的大光圈,兩段式的鏡頭,對我來說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次的組裝品質真的有很大的進步,感覺比較堅固。分段式的滾輪設計雖然有點不習慣,但是可以避免灰塵跑入何嘗不是件好事,之前就經常發生當機的現象,害我得膽戰心驚的滴入酒精來清理。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第一次製作堆肥就上手


五月,是屬於堆肥的月份,稻田也邁入第42天,斷斷續續曬田,以下就是這個月的種田紀錄。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土壤檢測報告出爐

  土壤檢測值 土壤建議值
酸鹼值(pH) 5.70 6-7 7.25
電導度(EC) (ds/m) 0.41 <2 0.43
有機質(OM) (%) 2.35 >2%  
磷(P) (mg/kg) 32 依作物種類而不同  
鉀(K) (mg/kg) 72 依作物種類而不同  
鈣(Ca) (mg/kg) 835 1000-2000  
鎂(Mg) (mg/kg) 188 100-200  

5月3日在田裡作一些取樣,也包含灌溉用水,拿去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作免費的土壤肥力診斷服務,5月16日收到紙本的報告,檢驗的結果如上。

可以發現土壤的酸鹼值稍微偏酸缺鈣,針對這兩個問題,要等到水稻收割完後再施用「石灰改良劑」來解決。

有機質可能是因為我們施灑大量的豆粕肥料,才會有如此高的數字吧。至於磷和鉀的含量,專員則說要依照不同的的作物來調整。

水的數值也正常,但是無法確知是否純淨,但用膝蓋想也知道,灌溉渠道的汙染有多嚴重,因此,如果真的要做有機農業,勢必要挖地下水了。但是,誰又能確保地下水沒受汙染呢?

在台灣西部要做有機農業,真的很困難,地狹人稠工廠多,能夠做到完全無汙染,那真的很厲害,還是東部比較適合發展有機農業阿!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成長飛快的水稻



時間過得很快,想當初才補秧完,一轉眼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多月。

水稻在這一個月長大了很多,每天看比較沒有感覺,可是看看過去拍的照片,就會驚覺水稻的生命力是多麼的旺盛,水稻吸收太陽光的能量和土壤裡的養分,每分每秒都在成長,將這些能量轉換成食物,讓人類可以食用。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花生發芽囉


插秧後第23天
在全家的合作下,剩餘的秧苗終於全都補完了,原本靠近道路的空隙,現在則被秧苗給占滿,後半部積水的地方,也有幾株倖存下來。目前秧苗大概有兩個手掌高。